加州低碳燃料标准解读及中国可行性研究
随着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各行各业都在积极评估目标的实现路径。交通行业碳排放占比接近10%且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与此同时交通行业是国民生活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和必要环节,实现碳中和目标必须循序渐进,应用多种技术路线。电动化发展的趋势已不可逆,但在全交通领域普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发展和应用生物燃料、可再生燃料等低碳燃料是助力交通低碳发展的重要选项。其中,美国加州自2009年出台《低碳燃料标准》至今已有十余年,2018年经重大修订后《低碳燃料标准2.0》中涵盖了对电能、氢能及其基础设施的低碳积分奖励,该标准已经成为促进加州交通零排放转型的重要推力。
受限于原料供应和市场规模等因素,中国的低碳燃料在经历短暂的繁荣后逐渐回落。在中国发展低碳燃料有必要借鉴先进地区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在充分识别本土问题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燃料政策体系,持续引导交通去碳化并最终实现脱碳。在此背景下,iCET对加州《低碳燃料标准》进行了深入解读,并对中国交通燃料的低碳发展情况进行了充分调研分析,并讨论在中国引入类似政策的可行性。
研究发现:1)加州《低碳燃料标准》显著降低了交通温室气体排放,新修订版本增加了零排放汽车基础设施等受益主体,有利保障了交通能源的持续低碳化和多元化;2)中国交通燃料高碳特征明显,汽油、柴油和煤油在交通运输燃料消费中的比重超过80%,电力仅占4%,低碳燃料激励政策体系不完善但市场化机制初步建立,如碳市场、双积分交易等;3)加州LCFS对零排放汽车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可与交通电动化战略联动,共同推进交通领域脱碳;4)中国引入低碳燃料政策需在方法学和工具设计、MRV体系与平台构建,以及政策体系设计上统筹推进。
专家们一致认为,推动交通领域低碳燃料发展意义重大,既可以保障低碳发展的多样性,又可以促进交通碳排放不断下降,iCET的此项研究非常重要且及时。讨论中,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在国内推动低碳燃料发展的基础是建立本土化的燃料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标准与评价工具,并通过促成多部门合作实现相关数据收集汇总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目前,中国交通低碳燃料在市场、法规标准、管理等多方面均面临很大挑战,推动低碳燃料发展需要充分认识其必要性,并通过多产业多部门之间的协作来实现。
最后,能源基金会中国交通项目主管辛焰女士对项目组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表示感谢和认同,她认为,低碳燃料和电动化不是对立面,无论哪一方都无法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都是在成本效益的平衡之中在做选择,未来的发展是动态和不确定的,需要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希望各个部门未来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促进交通低碳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