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I 2025上海绿色航空论坛成功举办,共探可持续航空燃料与零碳未来

10月29日,由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iCET)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联合主办、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及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CCTP)协办的2025上海绿色航空论坛在上海隆重举行。本次论坛也是2025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的同期活动之一,得到了上海市交通委员会的大力支持。

本次论坛以“共绘低碳飞行航线:协作、创新、决策”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欧洲的近百位代表参会。来自政府部门、国际组织、科研机构及航空业界的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与绿色航空发展,深入探讨政策趋势、市场前景及国际合作路径。

会议背景

在全球航空业迈向净零排放目标的关键阶段,SAF正成为推动行业绿色转型的关键力量。航空运输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约2%至3%,减排难度大、替代路径有限。相比电动化、氢能化等新兴技术,SAF可直接替代传统航煤,生命周期碳排放可减少80%以上,是未来数十年最现实、可规模化的减碳方案。

随着欧盟“ReFuelEU Aviation”法案实施和国际民航组织(ICAO)CORSIA机制推进,全球航空燃料结构正加速重塑。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增长最快的航空市场之一,正积极布局SAF全产业链,在原料、技术、标准和示范等领域不断取得进展。

当前SAF的瓶颈更多源于政策与市场协同不足。为推动全球共识与合作,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发起“国际绿色航空对话机制”,旨在搭建覆盖中、美、欧主要市场的交流平台,促进政策、技术与市场协同,加速形成共识与合作机制。此项工作也得到了多家业界专业机构、国际组织、能源基金会等合作伙伴的积极响应与支持。

图:会议现场

论坛由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名誉指导主任安锋开场并主持,他表示本场论坛是“国际绿色航空对话机制”的首场启动活动,标志着这一跨区域合作平台的正式启航。作为机制的首场会议,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将为后续系列对话奠定坚实基础,并开启国际合作的新篇章。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二级巡视员戴祺致开幕辞,他指出上海始终将绿色航空发展作为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重要方向,持续提升基础设施能力与服务品质。面向未来,上海将聚焦航空装备低碳化、机场能源体系完善及绿色工程建设三大重点领域,坚定推进绿色航空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航空枢纽。他强调,本次论坛为上海与国内外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深化绿色航空领域务实交流与协同创新提供了重要平台。

图: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二级巡视员戴祺致开幕辞

主旨演讲:政策与技术双重驱动绿色航空转型

民航二所可持续航空燃料发展研究中心技术总监汪必耀介绍了中国SAF的技术标准体系与发展趋势,并指出中国SAF产业已进入加速阶段,未来将重点推进FT、PtL等技术,完善全链条标准体系,助力民航业绿色低碳转型。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北亚区外事与可持续发展部高级经理邓梁春则分享了全球航空业碳减排的最新进展与方向,介绍了行业在提升燃油效率、实现碳中性增长及2050年净零排放方面的总体目标,尤其关注国际航空碳抵消与减排机制(CORSIA)的实施进展与意义,并强调SAF是实现绿色航空转型的关键路径。

美国环保协会(EDF)高级副总裁Mark S. Brownstein介绍了可持续航空燃料买家联盟(Sustainable Aviation Buyers Alliance,SABA)项目的国际经验,指出SAF已从“是否可行”转向“如何实现”。通过第三方认证和全球协作,该机制促进清洁能源转型,推动航空业减碳、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专题对话:探讨SAF国际合作与区域发展

论坛共就两大专题展开:“国际绿色航空对话”专题聚焦全球主要市场的SAF供需格局与政策动态,“上海在可持续航空燃料发展的战略机遇与全球合作路径”专题着重探讨上海作为国际航空枢纽在SAF发展中的战略角色、机遇与挑战,为构建区域性示范体系提出建设性方案。

Transport & Environment航空项目主管Diane Vitry系统介绍了欧洲航空业脱碳的立法与政策框架,强调通过SAF立法、碳市场与非二氧化碳排放监测三大支柱推动欧洲航空业实现2050年净零目标。

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ICCT)高级研究员郑欣怡概述了美国SAF政策以自愿机制和税收激励为主,分析了生命周期评估模型对补贴计算的重要影响,并指出美国在原料路径和减排验证上仍面临挑战。

香港商界环保协会(BEC)助理经理Clement Cheung分享了香港在SAF发展中“攻守兼顾”的思路,推动建立企业与政府协作平台,强化大湾区SAF供应链合作,助力香港成为区域绿色航空中心。

Project SkyPower高级总监Peter Goult指出e-SAF将在2030年后成为主导燃料,欧洲政策虽创造巨大市场机遇但项目投资尚未落地,他强调SkyPower项目旨在推动e-SAF的商业化与规模化生产。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能源、环境和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Colin Murphy指出生物燃料在航空业脱碳转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过渡性角色,但其发展仍受限于原料资源、土地利用及可持续性等不确定因素。为此,应以风险规避为导向制定政策,同时加快PtL等合成燃料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以确保行业实现可持续的深度减排。

上海机场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海岚表示上海机场集团正以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双轮驱动,推动生物质和PtL等多元技术路线发展,力争将上海打造为全球领先的SAF研发与加注枢纽。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能源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韩勰瑞表示上海在发展SAF方面具有枢纽优势与绿色机遇,应通过强化保供能力、推动高价值SAF及氢能产业落地、创新绿色金融机制等路径,建设国际航空绿色转型示范城市。

图:专题对话环节发言嘉宾

圆桌讨论环节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李瑾主持,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常世彦、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办公室主任丁奕如、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专家郭莘、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生物质能主管安宇婷、空客中国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事务负责人任洁琼、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氢氨醇产业中心市场部商务经理尹纪周、霍尼韦尔可持续解决方案业务中国高级业务拓展经理卢静、首钢朗泽合成生物研发中心主任岳美琪、远景能源SAF战略与商业化主任分析师吴兰亭、香港亚绿航油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汪申、道兰环能MotionEco创始人刘疏桐、汉莎货运航空公司南京区经理田超纲、上海闻基生物科技公司总经理程兆鹏等十余位专家分享了各自的行业实践与合作设想,共同呼吁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市场机制协同,推动SAF在中国的规模化应用。

图:圆桌讨论环节

论坛在热烈的讨论与积极的共识中圆满落幕。与会嘉宾一致认为,SAF是实现航空业绿色转型的关键路径,应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市场机制协同和国际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化进程,助力全球航空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安锋博士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尽管中国航空业在SAF推广中仍面临价格与市场结构等挑战,但本次论坛通过多方对话凝聚了共识,明确了方向,为未来SAF的实质性应用与体系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强调,iCET将继续以独立第三方机构的身份发挥桥梁作用,汇聚国际资源与专业力量,推动SAF在政策、技术与市场层面的协同创新,共同绘制绿色航空的未来航线。

图:嘉宾合影

结语:共筑零碳航空新篇章

iCET此次与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及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合作展开的中美欧三方国际对话机制具有深刻意义。这一机制将整合政策研究、技术标准与市场机制,推动国际可持续航空合作迈向更高层次。

本次论坛不仅是一场高水平的专业研讨,更是一场跨界、跨国的坦诚高效交流典范。未来,iCET还将联合多方伙伴围绕“国际绿色航空对话机制”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与探讨,搭建国际协作平台,持续推动中、美、欧在绿色航空与清洁燃料领域的政策协同与产业共创,助力SAF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与全球绿色航空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