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OVATION CENTER FOR ENERGY AND TRANSPORTATION
CCTP2021年度会议“交通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路径与对策论坛"顺利召开

2021年5月27日,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 (China Clean Transportation Partnership, CCTP) 2021年度会议——“交通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路径与对策论坛”在京顺利举办。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生态环境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副主任尹航、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吴志新、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中国项目负责人、高级研究员何卉等气候能源、交通和环境领域的24位知名专家出席会议并做主题发言。


来自各高校、科研院所、国际机构、智库、企业和媒体等约120人参加线下会议,微博线上直播总观看达3.3万人次。会议由能源基金会交通项目高级项目主任龚慧明主持并总结。



过去9年,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年均增速保持在5%以上,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截至2020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72亿辆,其中汽车2.81亿辆。再加上航空、铁路、水运等,交通领域碳排放量非常大。随着“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目标的提出,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作为能耗和碳排放的主要环节之一,交通行业的低碳发展势在必行又任重道远。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 邹骥(左)

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执行主任、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安锋(右)(线上)


会议伊始,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在致辞中强调,交通行业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交通行业率先实现零排放对空气质量达标、保护人体健康、支持国家气候变化目标实现、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落实非常关键。


在主旨发言中邹骥表明,能源基金会的目标是推动交通行业争取在2025年左右实现碳达峰,2035年左右实现道路交通全面电动化,2050年之前实现道路交通碳中和,并在2015年的基础上,交通行业碳减排75%,污染物减排90%。能效标准、运输结构和电动化是实现达峰和中和的关键支柱。


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执行主任、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安锋致辞指出,根据iCET在传统燃油车退出时间表中的预测,机动车石油消耗量预计可在2025年前达峰,2040年降低至55%,2050年降低80%。机动车温室气体排放到2050年可以减排达到77%。


生态环境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副主任尹航(左)

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中国项目负责人、高级研究员何卉(中)(线上)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吴志新(右)


生态环境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副主任尹航在主旨发言中指出,随着近年来油耗标准以及新能源车辆推广等一系列政策和规划的实施,预计交通领域将于2028-2030年间碳达峰。但如果不采取更严格的交通减碳政策,2060年交通领域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将是巨大挑战。我国需要从长远考虑,以终为始部署更为严格的交通减排政策和措施,助力国家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中国项目负责人、高级研究员何卉作线上主旨发言表明,根据ICCT的2050年远景规划研究,表明通过五个战略路径:机动车能效和CO2排放法规标准、零排放汽车政策法规、尾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低碳可再生燃油法规,交通活动需求管理可以在2050年为全球交通带来80%的CO2当量减排,把我们带到非常接近1.5度温控所需要的26亿吨的排放水平。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吴志新表示,加快发展智能新能源汽车是汽车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路径和战略选择。同时,汽车行业也要重视传统能源汽车节能减碳及汽车制造全产业链节能低碳。但汽车行业实现“双碳”目标,仅靠汽车行业自身是万万不能的,离不开与大能源、大交通的协同发展、融合互动。车联网、电力能源网、智慧交通网的深度融合可系统提高能源利用及交通运输效率,进而全面降低碳排放。此外,还需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减少“不必要的交通”。

本次会议专门设立了三大主题论坛。



主题一专家演讲及对话环节


第一个论坛主题为“交通分领域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与路径”,分别就民航、水运、铁路以及城市道路交通运输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发展战略与路径进行了探讨。本环节由生态环境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副主任尹航主持,中国民航大学助理研究员吕继兴,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彭传圣,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中国铁道科学》主编周新军,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环境所总工程师刘胜强和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城市交通与轨道交通研究中心政策标准研究室主任陈徐梅分别作主题发言。


主题二对话环节


第二个论坛以“道路交通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关键问题与政策保障”为题,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旭明主持,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中国交通能源中心主任王云石(线上),清华大学副教授、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欧训民,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数据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赵冬昶,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数据有限公司低碳业务部部长任焕焕,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政研中心副主任刘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标准化研究所节能与新能源部部长郑天雷,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清洁交通项目经理秦兰芝以及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新能源汽车储能研究所首席战略官兼副所长李立理分别做主题发言。


主题三对话环节

论坛三聚焦“交通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地方实践”,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吴烨主持,世界资源研究所可持续城市项目主任刘岱宗,上海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朱洪,生态环境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政策研究部副主任郝春晓,落基山研究所交通项目总监王喆,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节能减排中心副主任王聘玺和清华大学中美清洁汽车联盟副主任王贺武分别介绍了成都、上海、海南、深圳、北京和张家口交通领域低碳发展经验。


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执行委员会主任、能源基金会交通项目高级项目主任龚慧明


会议结尾,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执行委员会主任、能源基金会交通项目高级项目主任龚慧明对于各位的专家发言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在全国30·60双碳目标角度下,交通全行业应进一步明确交通碳排放清单计算方法和减排边界,明确最有效的减排手段及相应的责任主体;基于已有的多个研究,总体而言交通2030年前碳达峰是多数研究的结论,但是交通碳中和将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


同时也提出了未来值得继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与方向:碳达峰当前关注多,但是更具挑战的碳中和需要技术突破以及更加明确的目标;交通提前碳中和除了支撑国家目标的需要,也将面临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2050年碳中和压力不得不提前;客运出行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增加还将持续快速增长,但是货运需求随着煤炭消费减少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将面临下降压力。


他表示交通行业碳中和不仅是车的事情,也不仅是交通运输的事情,还涉及到运输需求和基础设施保障(比如用地和城市规划、电网规划),甚至是建筑物配电容量标准,未来希望CCTP能够在推动更多更广泛的机构和行业共同努力研究上发挥重要作用。



与会专家合影

iCET 联络我们   关注我们
关于我们 项目 媒体中心 报告
机构介绍 清洁交通变革项目 iCET 新闻 项目报告
团队成员 气候政策与碳管理项目 iCET 活动 年度报告
理事会及顾问 气候技术创新合作项目 iCET 在媒体中 政策简析
合作伙伴及资助方 研究咨询服务
工作 / 实习
 
 
订阅新闻期刊
关注微信
© 2006 – 2022 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版权    京ICP备12037820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140号